top of page

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

一年一度的苦難善耶穌(又名大耶穌,葡文Bom Jesus dos Passos)聖像出遊,雖然因應疫情關係而改為網上直播進行,但這擁有過百年的澳門天主教文化歷史習俗宛然在目。讓我們重溫大耶穌出遊的情境和典故,並以耶穌背十字架為人贖罪的精神,一起善渡四旬期。

苦難善耶穌出遊每年均在四旬期第一主日前夕及正日舉行,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一大盛事。歷史可上溯至1708年,是本澳一項擁有過百年的歷史宗教習俗,每年都吸引許多來本地和外地教友來參加。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更於2017年被澳門文化局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,是以「拜苦路」的方式進行,以紀念耶穌基督受審判後到埋葬的苦路。


苦難善耶穌出遊分兩天進行。首天出遊前後會有中、葡文苦路、彌撒與講道,主題是耶穌山園祈禱。大耶穌像會從聖奧斯定堂出發,由「澳門苦難善耶穌會」八人合力扛抬前往主教座堂。第一天聖像遊行的特色是在沈默中進行;大夥人在靜默中一齊走動,只聽到鞋在地上的磨擦聲,和衣服的撕磨聲,好像表示大家伴同主耶穌前往受審的一種沈重。


翌日主日會在主教座堂以中文講道展開聖像遊行的序幕,主題是耶穌受審判。講道畢便舉行聖像出遊回聖奧斯定堂,而澳門治安警察局樂隊亦會沿途演奏哀歌,場面莊嚴。這回程的遊行是紀念耶穌被判罪後所走的苦路,途中會有七個地點安放苦路處,每處會由一位扮演聖婦韋羅尼加 (St Veronica)的少女,以拉丁語朗唱哀歌一段:「你們所有路過的人啊, 請細心觀看,有誰的痛苦像我所受的一樣」(哀歌1:11)。她同時向路人展示手拿印有耶穌臉容的白巾。所有參加遊行的教友均以拉丁語回應唱出:Parce Domine, parce populo tuo, ne in aeternum irascaris nobis,即是說:「上主,請寬恕你的百姓,不要永遠惱恨我們。」


苦難善耶穌敬禮和出遊不單是本澳一項擁有過百年的歷史宗教習俗,透過長期的集體經歷, 就形成一種身份認同的作用,為澳門教區的教友塑造一個特性,以特有的方式和意念表達基督信仰的一種面貌;這也許是澳門教友特質之一。如此,苦難善耶穌敬禮和出遊就好像澳門教區發展上的一座標誌,帶領在信仰中尋覓滿足感的個人和團體,令尋覓者有能力在各人生層面上繼續整合。


【苦難善耶穌像】 苦難善耶穌像是中空的木製成品,現存放在聖奧斯定堂正祭台的正後方。苦難善耶穌像形態是一個西方白種男人,身穿紫紅絨線袍,袖子繡上金線的葡萄圖案,他面長而尖,長長的八字鬍子繞著嘴巴,但露出下顎,頭髮長及肩膀而綣曲,頭戴茨冠,臉帶些少傷痕,以左肩承受十字木架的重量,右膝單跪在地上,左手托著十字架的中心點,右手則扳著木架的前方,隻眼平望,神情嚴肅,高約兩公尺。由於比一般的聖像體積大,華人教友可能因而以形態稱之為「大耶穌」。

 

【資料來源】《大耶穌聖像出遊》鍾志堅副主教,神思,第63期,2004年,116-123頁 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,澳門文化遺產項目

【攝影】Ivan Leong ©️ 號角報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